佛教在东汉时传入我国,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大佛教体系,其中汉传和藏传佛教尤其重视佛教造像的崇拜,由是又相应地形成汉藏两大佛教艺术体系。从本次“梵像—佛像唐卡”版块上,我们便可欣赏到汉藏佛教艺术的不同魅力和风采。本次版块共推出了40余件佛教艺术拍品,涵盖了中原地区早期及元、明、清各时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西藏、蒙古及北京地区的藏传佛教造像及唐卡,不仅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而且不乏精品和亮点之作,如其中的“明代铜镀金释迦牟尼佛与二弟子组像”“元代木雕水月观音像”“17世纪扎寺伦布寺风格铜镀金第司桑结嘉措像”和“宋元风格铜普贤菩萨像”等,都是在佛教艺术体系上具有节点性的重要艺术作品,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下面让我们一同欣赏本次“梵像—佛教唐卡”的部分拍品。
拍品预览
Lot
17世纪第司·桑结嘉措像
扎什伦布寺风格铜镀金
高13.8厘米
估价:RMB,-,
铭文汉译:“愿心不变勇猛大菩提,呈现人主桑结嘉措像,此像造成利益诸功德,成就我等今未诸善愿!祝安好!”
此像头戴格鲁派标志的桃形尖帽(又称通人冠),面形圆润,额部高广,双目低垂,隆准阔嘴,面容俊朗,神态安详。上身内着僧坎,外披袒右肩袈裟和大氅,下身着僧裙,衣褶繁密,衣纹生动写实,衣缘刻精美花纹。结跏端坐于方形卡垫座上,身躯挺拔自然,左手横置双膝,右手下垂抚右膝结触地印。座底装藏完好无损,封底板中央刻羯磨杵,羯磨杵施以金彩,标显了清初扎什伦布寺造像特有的装藏工艺特征。台座后部刻三行藏文铭文,汉译为:“愿心不变勇猛大菩提,呈现人主桑结嘉措像,此像造成利益诸功德,成就我等今未诸善愿!祝安好!”(铭文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庆英研究员翻译)。整躯造型完美,工艺精致,品相完好,特别是有完好的装藏和标示造像具体题材的重要题记,殊胜无比,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绝非一般造像可比。
由造像铭文可知,此像表现的是清初西藏著名的高僧兼政治家和学者的第司·桑结嘉措。第司·桑结嘉措(-年),年出生于拉萨北郊大贵族仲麦巴家族,年就任达赖喇嘛系统第五任第司(达赖系统的总管),管理西藏地方政务。当时青藏高原同时存在两套政权,即汗王系统与达赖系统。桑结嘉措上任后,推行强权政治,导致与汗王系统的严重不和。五世达赖圆寂后,为稳定西藏地方政局,他对五世达赖死讯秘而不宣,隐藏达十五年之久。然而,尽管桑结嘉措在政治上犯有拥权自重、欺瞒朝廷之过,但一生为西藏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任期间,曾动员全藏力量于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的扩建工程;在前人基础上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整理、校对、修订和注解,编成巨著《医学广论药师佛意庄严四续光明蓝琉璃》;编撰了《五世达赖喇嘛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传》《黄教史》《法典明鉴》等20多部有关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医学、医药、天文、历算、法律等方面著作;在拉萨药王山建立医学利众寺,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藏医学工作者。正是基于这些贡献,桑结嘉措深受藏族人民的拥戴和尊崇,被尊称为“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继承人”“杰出的天文、历算、医方、工巧学家”“渊博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此像座后刻铭的“桑结嘉措”名称前冠以“人主”尊称,正充分反映了桑结嘉措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尊贵地位。此像是一件清代西藏写实风格的重要作品。清代初期西藏艺术界掀起一股写实之风,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其创始人是与四世班禅同一时代的后藏人曲英嘉措。他早年是扎什伦布寺僧人,曾在扎什伦布寺创作了大量的壁画、唐卡和雕塑作品,后来被请到前藏,帮助绘画和造像。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雕塑家和裁缝。他的绘画风格与成就有一幅他亲手绘制的四世班禅大师唐卡为证,西方著名学者大卫·杰克逊对这幅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人物的脸部和姿势都表现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写实主义,在任何国家或任何年代,曲英嘉措都算得上是一位大师级的肖像画家。”而他的雕塑风格和才能,我们从他的同道,四世和五世班禅大师的司膳官(专门负责喇嘛膳食的人)洛桑丹增的作品中可以得见。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有两尊洛桑丹增雕造的四世班禅铜像,都极具写实性,如夸张的后脑勺、尖凸的头顶、额部鼓起的大包、高隆的颧骨、瘦削的双颊、挺直的鼻梁、宽大的鼻翼、尖削的下颏和明显的喉结等特征,无一不在极力刻画一种与众不同、具有个性化的面部真实表现。造像台座上留有“像系两世(班禅)大师之司膳官洛桑丹增虔心敬造”藏文铭文。从曲英嘉措和洛桑丹增等人开创的写实风格来看,这尊桑结嘉措像无疑与清初西藏地区流行的写实风气密切相关,堪称当时写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年代我们根据造像特征并结合桑结嘉措经历基本可以推知。首先,此像相貌英俊,应为桑结嘉措在世时所造;而造像下面为两层卡垫座,而非莲花座,亦显示为大师住世时法相;再者清代时西藏格鲁派大师造像多为生前法相,如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四世班禅、五世班禅等像多为住世时形象。同时,根据历史记载,桑结嘉措于年正式就任五世达赖的第五任第司,直到年达赖死讯暴露被迫下台,由此推测此像铸造时间应为桑结嘉措手握第司重权之时,即年至年期间。年上海图书馆举办的《般若之光——中国古代唐卡艺术展》展出了一幅桑结嘉措的唐卡,画面上桑结嘉措身着藏式僧袍,结跏端坐于莲花座上,双手结禅定印,头微侧视,目光坚定,相貌英俊,形象生动,唐卡背面的装藏题记也标明了桑结嘉措的明确身份,其高超的绘画水平和重要的题记内容也足见唐卡绘制者及开光者对桑结嘉措的无比尊崇和桑结嘉措当时在藏族佛教界崇高的宗教地位。
综上所述,此像艺术特点和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此像造型完美,风格写实,铸造精细,用铜厚重,镀金明亮,是清初西藏写实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二,此像表现题材明确,表现人物是清初西藏著名的高僧兼政治家和学者的第司·桑结嘉措,虽其宗教和政治地位在达赖和班禅之下,但历史、文化贡献及影响堪与达赖和班禅比肩,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其三,现知桑结嘉措像极为罕见,此像为目前笔者仅有的一例,加之它保存完好,品相一流,无疑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参阅1:首都博物馆藏17世纪铜镀金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像,高40.5厘米,北京市文物局编:《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出版社,年,图。
参阅2:国内私人藏年铜镀金五世班禅格桑益西像,高18厘米,黄春和:《金色如来——水月轩藏金铜佛像》,文物出版社,年,图7。
参阅3:国内私人藏17世纪棉布彩绘桑结嘉措唐卡,纵89厘米,横62厘米,年上海图书馆《般若之光——中国古代唐卡艺术展》。
参阅4:年永乐春季拍卖会“一切如来”重要造像艺术夜场第4号17世纪铜鎏金五世班禅洛桑益像高:18.5厘米成交价:RMB12,,
参阅5: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像、唐卡专场第号17世纪铜鎏金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像高:12厘米成交价:RMB2,,
参阅图1
参阅图2
参阅图3
参阅图4
参阅图5
Lot
16世纪萨迦派上师绛钦旺杰像
西藏中部铜镀金
高13.5厘米
估价:RMB,-,
铭文汉译为:“三世佛子菩提道,受妙乘四部大灌顶,生起甚深无别之信仰,向无比上师绛钦旺杰顶礼!”
萨迦派上师绛钦旺杰像西藏中部16世纪铜镀金高:13.5cm此像头顶无发,现庄严的僧相。面形饱满,额部鼓凸,额前一道弧形发际线将头与面分隔分明;双目睁视,隆准阔嘴,颧骨凸起,双耳齐垂,耳轮分明,五官生动写实。上身着交领式僧坎,外披袒右肩袈裟,其外又罩一件大氅,下身着僧裙,衣纹自然起落,流畅优美,层次分明,体现了极高的写实水准。僧衣边缘刻画精美花纹,足显工艺之繁复讲究。左手置左膝,右手自然下垂结降魔印。身下有圆形莲花座,莲瓣圆大饱满,上下对称排列,优美齐整。莲座后部镌刻两行藏文铭文,汉译为:“三世佛子菩提道,受妙乘四部大灌顶,生起甚深无别之信仰,向无比上师绛钦旺杰顶礼!”铭文刻写工整,笔画细劲秀美,尽显时代书法风范。由铭文内容可知,此像表现的是一位名叫绛钦旺杰的藏传佛教上师,虽然其具体身份我们一时无法确知,但通过现知同类风格造像可以明确判断这位绛钦旺杰为萨迦派贡噶支派道果传承的上师,此像应属于萨迦派贡噶支派道果传承组像中的一尊。据初步调查,此类风格造像在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都有收藏,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亦偶有所见,总数有十余尊,典型实例如首都博物馆所藏16世纪铜镀金大成就者宗比巴像(参考图1)、年10月香港翰海《师道》推出的16世纪铜镀金囊索·拉旺公哥像(高13.5厘米,Lot)、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金粟神光—比利时私人珍藏佛造像》推出的16世纪铜镀金拉旺贡噶像(参考图2)、以及PortraitsoftheMasters------BronzeSculpturesoftheTibetanBuddhistLineages》(《上师肖像——藏传佛教法脉传承的青铜雕塑》)一书收录的6尊铜镀金上师像(分别为编号56、57、62、66、68、69)等。它们具有共同特点,体量不大,铸造精细,镀金亮丽,莲花瓣圆大饱满,莲座后刻有藏文铭文,表现题材多为上师,且都与萨迦派相关。由此足见此像具有非凡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亦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阅1:首都博物馆藏16世纪铜镀金宗比巴像,高16厘米,《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图92。
参阅2:北京翰海春季拍卖16世纪铜镀金拉旺贡噶像,高13.5厘米,《金粟神光—比利时私人珍藏佛造像》,Lot。
参阅图1
参阅图2
Lot
明代地藏菩萨像
中原铜
高34.5厘米
估价:RMB,-,
地藏菩萨是大乘佛教宣扬的一尊重要菩萨,在佛教诸大菩萨中以愿力宏大而著称。地藏在汉藏佛教中均有信仰,但在汉地的信仰明显盛于西藏,他在汉地不仅形成了独立的信仰道场——安徽九华山,而且还衍生出一个独立的化身,即唐代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宋高僧传》对金乔觉的应化事迹有详细记载。因此之故,唐末以后汉地流行的地藏菩萨形象基本以化身金乔觉为标准进行塑造,偶尔也有化身金乔觉与地藏本来面目菩萨装形象相融合的样式。这尊像表现的就是一尊非常稀有的地藏菩萨形象,与明代汉藏艺术融合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此像头戴大花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垂肩,耳侧缯带呈U字形翻卷,耳下坠圆环。面形饱满,五官刻画细腻生动,凸显出菩萨特有的庄严妙相。上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衣纹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优美。胸前挂项圈和璎珞,装饰形式大方别致,迥异于当时宫廷流行的样式。全身结构匀称,躯体健美壮硕。结跏趺端坐,双手置双膝托摩尼宝珠。座前趴一小兽,形似青蛙,实为犬类,是金乔觉来大唐时随身所带的一只狗,称“地听”或“善听”。它作为金乔觉的坐骑,是地藏菩萨形象的重要标识,也是汉藏融合中最为突出的中原艺术元素。身下为双层束腰式莲座座,上下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宽大肥厚,对称分布,周匝环绕,不仅形制美观,做工也极为讲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台座右侧出现了两个奇特的装置,一个是连着座边的半圆环,另一个是莲瓣处伸出小龙头,龙嘴向上张开,恰好对准上方的半圆环。很显然,它们不是装饰性配置,而是有着实际的用途,用来安插地藏菩萨化身金地藏的锡杖。这一装置极为精巧,又寓意深刻,以龙座来彰显锡杖的威德。整像造型完美,形象庄严,工艺精细,品相一流,堪与明代宫廷造像媲美;其造型结构采用了明代宫廷崇尚的藏传造像仪轨,而地听、宝珠和锡杖等又明显吸收了中原艺术元素,是明代汉藏艺术融合的典范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廷造像风格。
Lot
明代普贤菩萨像
中原铜
高26.5厘米
估价:RMB,-,
普贤是印度梵语意译,又译为“遍吉”,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据《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求一切智,修积了救渡众生的无边行愿。在其广大行愿中,最为著名者有“十大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十大行愿也是普贤菩萨为众生修习菩萨行所创立的十种修行法门。普贤在我国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场,即四川省峨眉县境内的峨眉山,千百年来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道场受到了我国民众的广泛崇拜。
此像头戴高大花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编成发辫垂于两肩。面形长圆,双目俯视,神态生动传神。上身披帔帛,下身着长裙,衣褶自然写实,衣纹富有质感。胸前挂连珠式网状璎珞,腰间及腿部亦有连珠式璎珞,装饰繁复别致。躯体丰腴,细腰软腹,半跏趺坐于大仰莲座上,左腿横盘,右腿下垂,姿态自然闲适。两手均置胸前,右手在上持金刚杵,左身在下持金刚铃(已失)。其手印及持物明显承袭了印度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形象特征,因为印度密教中的普贤菩萨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的手印及持物就是如此。身下为菩萨的坐骑大象。象是普贤菩萨标志性的形象特征,也是其广大行愿的体现,象征菩萨修行的主要内容——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其头部的六牙正是六度的具体表征。大象巍然而立,胸颈和臀部系有环套,背部配有鞍鞯,装配极其讲究。其站立的姿势及全身的装饰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为唐宋时期菩萨坐骑所特有。整像造型完整,形象生动,时代风格鲜明突出,尤其是如此大体量的中古时期造像实不多见,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和收藏价值,值得大家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