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较低,已经越来越多的加入跑步???♀???这项运动,据推算,中国的跑步人口(非马拉松比赛人数)已经接近3亿人。
不管是健康跑、马拉松还是日常减重减脂的各位跑友都知道跑前要做热身,跑后要做放松,可以防止运动中受伤,保护关节。
再资深的一些跑者明白日常要做一些臀腿的训练,可以帮助提高跑步成绩,坚守运动伤害。
但其实想要跑步跑的好,减少跑步带来的损伤风险,做好足踝的训练尤为重要!
这里所说的足踝训练是指足踝周围的小肌肉群,这部分经常被忽视。但是提高足踝稳定性和力量,对跑者至关重要。
一项发表在国际生物医学研究杂志(BioMed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上的研究显示:加强从脚后跟到脚趾的小肌肉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运动表现,还能够减少伤病。
很多跑者在双脚着地时,特别是在跑长距离时,足部肌肉疲劳,就会改变脚部姿态,踝关节会出现过度的内翻,导致脚和小腿不对齐。踝关节力量差、扁平足、低足弓、膝外翻、臀肌力量弱的跑者,往往会出现过度内旋。
足过度内旋,会降低对内侧纵向足弓的支撑,从而减少力矩和爆发力。除此之外,还会让足部和小腿肌肉承担更多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伤病,比如足底筋膜炎、跟腱炎和跑步膝,甚至应力性骨折。
Sulowska博士在实验中发现,经过6周的足部力量训练后,47位实验对象再一次进行35米冲刺跑的测试。数据显示,两组跑者的最大功率都提高了。而且过度内旋的那一组在运动表现方面提升更为显著,比第一测试时用时大幅度减少。
足部力量训练除了可以提高运动表现之外,还能有效减少伤病。
在跑步中,足踝是传递压力的关键部位,它所承受的压力能达到自身体重的3倍,如果足踝力量不够,就会使得缓冲能力和动作效率下降,并增加踝关节以及其他部位,如膝关节、小腿、甚至髋关节受伤的风险。
一般来说,水平越高的跑者,就越倾向采用前脚掌着地跑法,前脚掌落地时,足部有一个明显的缓冲过程,能很好地起到缓冲作用,对膝关节的压力确实降低了,但这对足部、跟腱和小腿肌肉的力量要求,却提高了,这个时候脚踝附近的肌群需要充分发力,主要是跟腱和小腿受力较多,来提供足部缓冲的力量。反而有可能增加新的伤痛。因此很多专业运动员的常见伤病是跟腱损伤,而不是业余跑者所常见的膝盖损伤。
一个简单的足踝测试
单腿闭眼站立,这个动作顾名思义就是单脚无支撑站立,然后闭上眼睛,看看身体能否保持平衡,并计时。
一般及格时间是30秒,满分是60秒。
可以一定程度反映足踝本体感觉的平衡性、稳定性和力量。
足踝如何做训练呢?
足部一共有52块肌肉,日常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训练动作来加强。
1.提踵训练
这个动作除了可以锻炼小腿肌肉外,对足踝周围的肌肉也有训练效果,如果想增加难度,可以站在台阶上进行提踵,或者双手拿着哑铃增加负重。可以脚跟下落的速度,快起慢落~
2.弹力带训练
弹力带勾脚:
这个动作除了可以锻炼到小腿前侧肌肉之外,对维持足弓和足部稳定的肌肉也有刺激效果。
弹力带足外翻
3.抓毛巾训练
在抓毛巾的过程中,足内侧会被抬高,增强足弓支撑肌肉的训练
4、站姿旋转训练
主要训练本体感觉,早期可以睁眼进行,后期可以尝试闭眼完成。
5、跳跃训练
双脚前后/左右/交叉/内外八跳跃
跳上台阶训练(前后/侧向)
足踝康复。好课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