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腿的四个筋膜间室:前间室,外侧间室,后浅间室,后深间室。
1.前侧骨筋膜室综合征
内有伸趾肌、伸踝肌、腓深神经。除小腿前侧有组织紧张及压痛外,可有腓深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丧失,伸趾及胫前肌无力,被动屈趾引起疼痛。
2.外侧骨筋膜室综合征
内有腓骨肌群、腓浅神经。
此间隙受压,足则不能外翻,足背皮肤感觉消失,内翻足部时引起疼痛,局部皮肤紧张及压痛表现在小腿外侧腓骨处。
但临床上此间隙受压少见,出现上述体征时,首先要考虑到腓总神经损伤。
3.小腿后浅骨筋膜室综合征
内有比目鱼肌、腓肠肌。表现为强直性马蹄足畸形,背屈踝关节时引起上述肌肉的疼痛,小腿后方有肿胀及压痛。
此间隙受压多见于股动、静脉或动、静脉损伤而仅修复动脉者。
4.小腿后深骨筋膜室综合征
内有屈趾肌、胫后肌、胫后动脉胫后神经。表现为屈趾肌及胫后肌无力,伸趾时引起疼痛,胫后神经分布的皮肤感觉丧失,在小腿远端内侧,跟腱与胫骨之间组织紧张,并有压痛。
二、腓总神经及其分支走形,减压时注意保护。腓浅神经在腓骨颈处由腓总神经发出后行走于腓骨长短肌之间,腓深神经行走于趾长屈肌和胫骨之间。
三、Mubarak双切口筋膜切开减压术
首先减压两个后间室。纵向长切口,胫骨后内侧缘后方2cm处
到达深筋膜后,打开后深间室(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最深层肌肉)。要特别注意行走于浅筋膜中的大隐静脉和隐神经。深层分离要特别注意肌肉后方的胫后血管神经束
打开后浅间室(腓肠肌,比目鱼肌),打开后浅间室的时候与打开后深间室的切口平行,位于后方2cm即可
切开前、外侧两个间室。切口位于腓骨干前方约2cm。切口应足够长,以暴露充分整个间室。切口大致位于小腿前肌间隔,以充分显露两个间室
在前间室的筋膜上作切口,打开前间室。注意保护皮神经
外侧间室的筋膜切开应与腓骨干长轴平行。切口向外踝方向延伸可以避免损伤腓浅神经。
四、Matsen单切口筋膜切开术
A切口从腓骨颈到外踝。要特别注意保护近端的腓总神经,切口和远端的腓浅神经。B打开外侧间室。
C牵开前方皮肤,暴露并切开前间室的筋膜。注意腓浅神经!
D牵开后方皮肤,暴露并切开后间室的筋膜。
E将外侧间室牵向前侧,将比目鱼肌从腓骨上松解、牵向后方,显露后深筋膜室,通过活动大脚趾可以确认后深筋膜间室被切开。
五、定义
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早期证候群,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六、病因
(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
1.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长时间被重物挤压,肢体长时间被压在身下
(2)骨筋膜室的内容物体积剧增
1、任何原因致肌肉缺血后,发生缺血、水肿的恶性循环。
2、挫伤、挤压伤等损伤性室内肌肉严重水肿。
3、小腿的激烈运动和过度疲劳的长途跋涉。
4、有凝血机制障碍或严重骨折移位,引起的骨筋膜室内大血肿。
5、*蛇、*虫咬伤而引起的严重水肿。
(3)血供障碍
大血管受压损伤痉挛梗塞、血栓形成,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肱动静脉损伤,断肢再植或血管术后血流不畅,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等造成组织缺血—渗血—水肿恶性循环而发生本征。
七、演变过程
神经缺血30分钟,暂时功能障碍;缺血12--24小时,永久性功能障碍。
肌肉缺血4-12小时,不可逆性功能丧失。
(1)频临缺血性挛缩
缺血早期,如能迅速及时抢救,对肢体功能无影响。
(2)缺血性肌挛缩
筋膜室内部分肌肉组织不可避免坏死,经纤维组织修复后形成瘢痕挛缩,导致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出现功能障碍。
(3)缺血坏死严重(坏疽)
时间长、大范围的组织缺血,使大量肌肉坏死或肢体坏疽而无法修复,导致截肢,甚至进一步引起全身不良反应而危及生命。
八、表现
5P征
1.剧烈疼痛(pain)
发病部位出现持续性深部胀痛呈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要注意区分3种疼痛:自觉痛、触压痛、牵拉痛。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晚期严重缺血后神经麻痹即转为无痛。
压力增高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由于缺血,它的主动收缩活动无力,而被动伸展活动时则可引起疼痛。
2.肌肉麻痹(瘫痪)(Paralysis)(被动牵拉疼痛)
患肢进行性肿胀,肌腹处发硬,肌肉僵硬似条索状,肢体甚至呈圆筒状僵硬,手指处于屈曲位,主动或被动牵伸时疼痛加剧。
3.患肢苍白(pallor)或发绀
早期受累区远侧的指(趾)苍白、发绀或潮红,后期呈暗红或暗紫色或成大理石花纹状皮肤,菲薄光亮,可有水泡。
4.感觉异常(paresthesia)
患肢出现套状感觉减退或消失,神经缺血的另一早期表现是:患处筋膜室中通过的重要神经其远端分布区出现感觉异常过敏或迟钝,患处局部麻木感和异样感,两点分辩感觉消失和触觉异常。
5.无脉(pulselessness)
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但是此项指标并非可靠,因为骨筋膜室内压力上升时,首先阻断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但此压力尚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因此肢体远端脉搏依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肉可能早已发生缺血,只有大动脉损伤者一开始便无脉。
多数患者早期及时救治,全身反应较为少见。
密切观察,多作检查,早期确诊,及时治疗
九、治疗
1.早期切开减压如上所述
2.抬高患肢是错误的:抬高患肢后,会降低肢体内动脉的血压,在组织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会导致小动脉的关闭,加重组织的缺血,也达不到促进静脉回流的作用。
3.任何抬高肢体、用冰袋降温、从外面加压及观察等待,只能加重肌肉坏死;作小切口减压或肢体上下端皮肤上各做一个小切口,在皮下切开筋膜减压是无效的。
10、预防
1.冷疗:损伤早期可局部冷敷,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局部组织的充血、出血,减少局部组织耗氧量,减轻肿胀。冷敷时间一般为15~30min。注意观察皮肤的温度、感觉、颜色。
2.热疗:损伤后3~4d后可热疗,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改善供血
3.抬高患肢,体位引流:肿胀持续不消退,极易导致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肢抬高15°~30°,利于血液、淋巴液回流。但抬高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因体位性供血不足而加重缺血。如果出现患肢末端皮肤颜色变苍白时,说明动脉供血不足,应放平患肢。在抬高患肢的同时,做患肢肌肉主动或被动收缩运动,利用肌肉收缩和舒展功能,促进血液回流,增加供血能力,可防止肢体抬高时造成的供血不足以加快消除肢体肿胀。
4.应用药物:①早期应用甘露醇,消除组织水肿,减轻肿胀,减轻压力。为保护肾脏功能,应用甘露醇ml/8h,但若患者无尿不得使用甘露醇;②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已被推荐用于预防压伤所引起的ARF。
11、护理要点
1、尽量避免/按时松解止血带,尽快转运患者,减少组织缺血时间
2、对单纯闭合性软组织受伤者,急救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严禁按摩,以免增加组织损伤,不可抬高患肢
3、调整外固定物的松紧度
4、一旦确诊,应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不可抬高,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使用镇痛药及脱水药,做好筋膜开窗术的准备。
5、温度增高可增加组织代谢和渗出,因此患肢避免热敷、烘烤,尽可能使患肢温度降低,必要时予冷敷,尤其在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更为重要。
6、如果出现尿闭,肌红蛋白尿时应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
7、对某些疾病所致意识丧失者应注意了解当时的姿势,肢体受压的时间及局部的表现,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长时间的压迫而引起本征。
前臂筋膜室综合征见下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