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白癜风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0.html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它是复杂的、最完善的运动之一,当然也可能是人们最习以为常的运动。
步态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任何神经、肌肉及骨关节疾患均可能导致步行功能障碍。
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在临床工作中,通过步态分析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器具。
步态评定临床意义
1、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2、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3、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步态检查适应症
1、CNS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后偏瘫、脑瘫、帕金森病、小脑及其传导通路病变。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韧带损伤、踝扭伤、下肢不等长等
3、下肢肌力损伤:脊髓灰质炎、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周围神经损伤
禁忌症:严重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等
基本参数
1、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一般步长约为50~80cm
2、步频: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步/min
3、步速: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
4、足偏角: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偏角,健全人约为6.75°
5、步宽(stridewidth)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约为8±3.5cm
6、步幅: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
7、步行周期: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s左右
8、步行时相: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异常步态分类1、支撑相障碍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闭链系统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整个运动链的改变,远端承重轴(踝关节)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①支撑面异常: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②肢体不稳:由于肌力障碍或关节畸形导致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致使肢体不稳。③躯干不稳:一般为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性改变。2、摆动相障碍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孤立的姿势改变,但是往往引起对侧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近端轴(髋关节)的影响最大。①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②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
临床常见异常步态及常用矫治训练方法
异常步态的矫治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所以训练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步态分析,找出步态异常的原因和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改善步态。
01
足下垂步态
足下垂指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廓清障碍。代偿机制包括: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髖、屈膝,下肢划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常见病因是胫前肌无活动或活动时相异常。单纯的足下垂主要见于脊髓损伤、儿麻和外周神经损伤。
矫治方法:
①胫前肌肌力训练;坐位、站位勾脚尖练习,根据患者情况,脚背上可放置沙袋以抗阻训练。
②对足下垂严重的患者有条件的可给以踝足矫形器(AFO)。
③对中枢性损伤所致的足下垂及合并有足内翻的患者,除上述训练外,可配合站斜板牵伸小腿三头肌及胫后肌、功能性电刺激(FES)或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等,以抑制小腿三头肌张力,提高胫前肌的肌力和运动控制能力。对因局部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的患者,有条件的可行局部肌肉神经阻滞,以帮助缓解痉挛。
02
膝塌陷
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为主)无力时,胫骨在支撑相中期和后期向前行进过分,导致踝关节不稳或膝塌陷步态,即支撑相膝关节过早屈曲,同时伴有对侧步长缩短,同侧足推进延迟,如果患者采用增加股四头肌收缩的方式避免膝关节过早屈曲,并稳定膝关节,将导致同侧膝关节在支撑相末期屈曲延迟,最终导致伸膝肌过用综合症。在不能维持膝关节稳定时往往使用上肢支持膝关节,以进行代偿。相关肌肉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股四头肌。股四头肌肌电活动可延长和过度活跃。
矫治方法:
①对腘绳肌痉挛导致的伸膝障碍,首先可行站斜板和手法牵伸训练、功能性电刺激(FES)或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等,以抑制腘绳肌肌张力,同时强化小腿三头肌肌力训练如踮脚步行、前脚掌踏楼梯上下训练等。
②对痉挛严重的,有条件的可行局部肌肉神经阻滞,必要时有条件的可给以伸膝矫形器以辅助治疗。
③加强拮抗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如靠墙马步蹲、功率自行车训练、登山器踏踩训练、直腿抬高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
03
膝过伸
膝过伸很常见,一般是代偿性改变,多见于支撑相早期。一侧膝关节无力可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小腿三头肌痉挛或挛缩导致膝过伸;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股四头肌肌力不足或支撑相伸膝肌痉挛;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等。
矫治方法:
①股四头肌牵伸训练。
②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方法同上。
③膝关节控制训练。
④臀大肌肌力训练。
⑤步行分解训练。
04
臀中肌步态
一侧臀中肌无力时,不能有效的维持髋关节的侧向稳定性,髋关节向患侧凸,患者肩和腰出现代偿性侧弯,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的外侧,依靠内收肌来保持侧方稳定。患者在支撑相早期和中期骨盆向患侧下移超过5°,造成患侧下肢相对过长,所以在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增加,以保证地面廓清。典型双侧臀中肌无力的步态特征: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形如鸭子走路,故又称为鸭步。
矫治方法:
加强臀中肌肌力训练如侧踢腿、抗阻侧踢腿等;侧方上下楼梯训练,如为一侧肌无力,训练时采用患侧腿先上楼梯,健侧腿先下楼梯的方法;提降骨盆训练等;站立位姿势调整训练,应在矫正镜前训练调整姿势,包括单腿站立时,躯干保持稳定不许动;侧方迈步(横行)步行训练,开始横行训练时,可让患者背靠墙走,以增加安全性,随患者能力的提高,可上活动平板上训练横行,并可逐步增加坡度和速度。
05
臀大肌(髋伸肌)步态(gluteusmaximusgait)
臀大肌无力者,而关节后伸无力,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够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06
股四头肌步态(quadricepsgait)
股四头肌麻痹者,行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表现为足跟着地后,臀大肌为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07
减痛步态(antalgicgait)
一侧下肢出现疼痛时,常呈现出减痛步态,其特点为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以尽量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差异。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着地行走。
08
帕金森步态(Parkinsongait)
是一种极为刻板的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的运动,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于迈步相时无跖屈,拖步,步幅缩短。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屈曲姿势,致使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09
偏瘫步态(hemiplegicgalt)
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其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故又称为划圈步态。
剪刀步态(scissors’gait)
是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典型步态。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痉挛性截瘫步态(spasticparaplegicgait)
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患者,如脊髓损伤部位稍高且损害程度较重但能拄双拐行走时,双下肢可因肌张力高而始终保持伸直,行走时出现剪刀步,在足底着地时伴有踝阵挛,呈痉挛性截瘫步态,使行走更加困难。如脊髓损伤部位较低且能用或不用双拐行走时,步态可呈现为臀大肌步态、垂足步态或仅有轻微异常。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cerebellarataxicgait)
为小脑功能障碍所致。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呈曲线或“Z”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
短腿步态(shortleggait)
患肢缩短达62.5px以上者,该侧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下降,对侧迈步腿髋膝关节过度屈曲、踝关节过度背屈。如果缩短超过px,则缩短侧下肢以足尖着地行走,其步态统称短腿步态。
本文图文素材来源:网络
旨在分享专业知识
—END—普天康达
武汉普天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康复领域十余年,与德国PHYSIOMED医用电子公司、德国MEDICA医疗技术公司、英国BTL医疗实业集团公司、意大利BTS系统工程公司、日本MINATO医科学株式会社、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常州市钱璟康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乾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世界知名康复医疗设备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进其先进的康复设备与运营管理理念,共同助力中国康复事业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