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易患此病。中医学认为,“肾主腰脚”,足跟痛多与肝肾阴虚、局部血脉不通有关。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又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
足跟疼痛可由不同的疾病所致。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
小腿后侧的组成跟腱的三头肌损伤、
跟骨内侧脂肪垫损伤、
跟骨外侧脂肪垫损伤、
髌骨下脂肪垫损伤、
踝关节扭伤后的附骨窦综合征。
上述软组织损伤不仅会导致足跟痛,有人还伴有夜间小腿抽筋。同时,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足部关节的滑膜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也可有此症状。其中,小腿三头肌损伤常由长时间的步行,尤其是大步伐的快速步行以及剧烈运动(打球、跑步等反复起跳)所致。
要找到足跟痛的真正病因,
1,首先要检查小腿三头肌在腘窝的起点处有无压痛;
2,跟骨内侧和外侧脂肪垫有无压痛;
3,髌骨下脂肪垫有无压痛;
4,附骨窦有无压痛。
5,跟骨骨刺:老年人足跟痛多和骨刺有关,跟骨结节处会有大小不一的骨刺,隆起的骨刺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会产生无菌性炎症。但足跟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6,足底脂肪垫萎缩:脂肪垫萎缩后,会使足跟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足跟处更易受到损伤而有痛感。
,7,足底跖腱膜劳损:一些行走时间过长、负重过度的人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出现局部无菌性炎症而有疼痛症状,部位集中于跟骨结节跖腱膜起点处。
临床上主要采用双手双侧同时查体的方法,即用双手相同的手指、用尽可能相同的力量按压相同的部位,当发现双侧疼痛或感觉不一致时,该部位就可能与疼痛相关,或是疼痛的原因之一。找到疼痛的原因,即找到了损伤的肌肉和损伤的部位,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足跟痛的症状
脚尖朝上脚后跟向下用力时,里面有针刺感觉;足跟外表皮红肿,用手碰触发热;长途步行后疼痛加重,走路时踩在石块上或下楼梯时,足部用力过猛会引起剧烈疼痛;足跟中央有一个压痛点,用手指触压疼痛剧烈。严重者每走一步都疼痛剧烈。如要确定是否骨刺,需拍片确诊。
足跟疼的治疗
临床上治疗足跟痛主要是对因治疗,就是治疗该肌肉远离疼痛部位的另一个端点或肌腹的损伤处。如果是跟骨内侧和外侧脂肪垫损伤、髌骨下脂肪垫、附骨窦综合征,均需要治疗损伤处。急性损伤所致足跟痛可用针刀或针灸松解。由于组织损伤后常常会发生水肿,针刀或针灸可起到减张作用。急性损伤发生时,亦可用冷敷、口服或外用药物、热敷、理疗等其他方法治疗。对慢性损伤导致的足跟痛,可首选针刀或针灸等微创手段,或冲击波疗法,而口服药物或外用药物则作为二线治疗。
中医治疗足跟痛
一般采用内服和外治两法并用。先要辨证再来用药,足跟痛基本分为三种症型:
1,气滞血瘀型、
2,肝肾亏虚型,
3,寒凝血瘀型。
在医师开的内服中药的同时进行外治更有助于恢复。外治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一、每天用内服药煎过的药渣加适量醋,放入纱布袋里,热度以合适为准,热敷足跟处,一次15~20分钟。
二、川草乌、伸筋草、透骨草等药适量(根据自身情况,请医生开出外敷处方),加醋适量,加入热水,以不烫为适宜,每天泡脚,每天泡15~20分钟,一副药可用3~5天。泡脚后用软膏剂或护手霜涂抹足跟处再进行按摩。或者用合适的圆棍放在脚下来回滚动。
三、使用足跟垫。在稍厚的鞋垫上画出痛点的位置,挖空,在空处垫上药包。可用威灵仙、白芷以1:1的比例打成药面做成药包。也可不垫药包使用。
四,外用附子摩散
生附子,盐等份,放手心里面,按揉足后跟,至后跟发热为度,每天1--3次
五,缓解前足掌疼痛泡脚方
二妙散苍术30-60克,*柏30-60克
根据水的多少和泡脚的时间各30-60克,包好煮水,泡脚,先熏后泡,可反复使用2-3次。
日常保健方法
1,,尽量避免穿底很薄的鞋。要选择橡皮底的柔软鞋子。避免走在坚硬的地面上。
2,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抗劳损的功能,减轻局部炎症。
3,尽量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不时抬高足跟减轻足跟负荷。
4,可以温水泡脚,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理疗。
5,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
6坐在椅子上,足跟抬起,使柘趾关节尽量背伸,用手向下推挤小腿后部,反复5次。
7,将疼痛侧的足前部抵住墙面,并用力柘屈,踝关节维持30秒,反复5次,坚持锻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