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损伤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网传视频发现儿子被三人霸凌如何让孩子开 [复制链接]

1#

前不久,一位爸爸的经历,让无数父母后背发凉。

那时他正刷着手机短视频,看到了一段校园霸凌的视频,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小男孩,被三个人拳打脚踢。

起初他没在意,只是想着这些小混混打得真狠。

可他越看越不对劲:那个被按在地上的男孩,不就是自己的儿子吗?!

他立马把儿子叫来,掀开衣服,果然背上腿上全是伤,青一块紫一块。

他医院,问清儿子前因后果,心痛至极:

原来,这些混混和儿子同校,已经欺负儿子一个多月了,抢他的零花钱,动不动就拿他泄气,还警告他不许报警。

他不明白这些混混怎么会这么坏,更不明白,为什么儿子宁愿被打一个月,也不愿告诉父母?如果不是自己发现,儿子还要被霸凌多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组数据统计,有32.5%的学生遭遇过校园霸凌。

孩子被校园霸凌的概率,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如今的问题关键,早已不是孩子为什么被欺负,而是孩子被欺负了,为什么不愿跟父母说?

而如何让孩子开口求助,其实也是每位家长必做的功课。

01孩子为什么不愿跟家长开口?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孩子的无助,都是习得性的。

从前的经验,让孩子意识到求助于家长并没有什么用,反而还会被指责。

知乎上一位网友这样形容过自己的家庭关系:“孩子受伤后,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和关心,是边骂边打边心疼。”

3岁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吓得哇哇大哭,妈妈一把把孩子拉到墙角罚站“以后还敢不敢了”,孩子捂着手上的小伤口,不敢声张。

7岁时,孩子喂流浪猫时不小心被抓伤,爸爸气得对孩子吼道“早就跟你说了不许去”,孩子只好把话咽回肚子里“可是我很喜欢小猫咪……”

10岁时,孩子被老师冤枉抄作业,妈妈二话不说拉着孩子去学校道歉,责怪自己教子无方,不允许孩子辩驳一句。

久而久之,孩子就明白了,原来受伤都是自己的错,被老师同学误解欺负,必须要乖乖认罚。

不想让父母失望,就要把事情都藏在心里。

尹建莉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经常丢三落四,常常被妈妈责骂。一次,妈妈给女儿买了一个很贵的电子词典,叮嘱她好好保管。

一个月后,妈妈发现词典不见了,问女儿怎么回事。女儿推三阻四,企图用各种蹩脚的谎言蒙混过关。

妈妈这才意识到,原来女儿的问题不仅是粗心,还有隐瞒、欺骗。

而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

孩子犯错后,很多父母习惯于把事情上升到人格方面,而不是就事论事。

比如孩子打碎水杯,也许是因为水杯太大太重,但父母却认为是孩子笨手笨脚。

这样的指责,往往会让孩子产生羞耻感,不敢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遇到困难,宁愿自己忍着熬着,也不想告诉父母:

“我是有缺陷的,不能让别人知道,因为这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

想起曾看过一个新闻。

女孩朵朵在读初一,平日里乖巧懂事,但有一阵子,她常常偷拿家里的钱。

爸爸气得让女儿跪下,用软水管打了女儿屁股,让她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

第二天凌晨,女孩拿着手电筒悄悄出门,跳河自杀了。

爸爸找到学校后才发现,原来女儿一直被校霸勒索,一周只有15块零花钱的朵朵,要给校霸三百块。

都说好的父母,是孩子的退路。

面对前方迷雾漫漫的现实世界,有的父母能让孩子感到安心,勇往直前。

有的父母却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逼得孩子慌不择路,哪怕跌倒,也不敢后退。

02父母不是不爱

而是看不见

作为一个10岁女孩的妈妈,我明白父母们的苦衷: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没有学会看见孩子的痛苦。

我们的童年,没有富足的物质条件,也没有互联网。

我们的童年仿佛只有热心的街坊邻里,吃一块一毛钱的糖就能开心很久。

然而这代孩子不一样。

他们早早接触了网络,不懂得筛选信息,看到了丰富又复杂的世界,同时教育内卷后,课业压力也更大,孩子的心思,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敏感。

成长于不同环境中的两代人,要做到完全互相理解,是很难的。

于是,才有了“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已经够好了,辛苦工作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而孩子觉得父母做得还不够,不理解自己的痛苦”的局面。

知乎一位15岁男孩抱怨,父母总是让他有事就开口说,但却不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他想要什么的东西时,如果是和学习无关的,父母就假装没听见,或是干脆直接拒绝。

初三压力大,他身体憋出了很多小毛病,经常性头疼、小腿抽筋。父母只觉得他太矫情,让他熬过了中考再说。

他也想像别的同学一样,心情不好有父母安慰,生病时有父母照顾,可以对着父母撒娇耍无赖,但他就是做不到。

尹建莉说过:“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孩子最需要的,是被父母看见、理解,从表面的行为,看到孩子内心的感受——

不仅限于看到孩子“爱分心、不专注”,还要看见孩子的担忧、无助。

不仅限于看到孩子“不讲道理、耍无赖”,还要看见孩子缺乏安全感。

不仅限于看到孩子“沉默寡言、太内向”,还要看到孩子内心的恐惧。

想起《家有儿女》中的一个情节。

有一次,刘星看完恐怖片,吓得半夜睡不着觉,闹得全家都鸡犬不宁。刘梅被搅得不耐烦了,劈头盖脸对他一顿骂。

夏东海知道刘星爱面子,也不点穿,陪在他身边,循循善诱:“你是不是怪我和妈妈平时对你关心不够?”

刘星摇了摇头,他又补充:“你碍着面子不愿说,我也不强求你。但你想,我们都在这里陪你,根本不会有鬼的。”

试想一下,假如以后刘星被欺负了,他一定不会藏着瞒着,而是会立马求助于爸爸,因为自己曾被如此温柔地对待过。

看见孩子的情绪,重视孩子的感受,认真回应孩子的需求,是中国父母最稀缺的一种能力,也是孩子缺乏信心,不愿向父母开口求助的原因。

03有父母撑腰的孩子

长着一张不会被欺负的脸

其实,校园霸凌者,也是恃强凌弱,专挑好欺负的孩子下手的。

这类孩子,往往胆小、内向、和父母不够亲密,没有安全感。

反之,有父母撑腰的孩子,都长着一张不会被欺负的脸。

一位小红书博主分享了自己女儿有父母撑腰后的转变。

女儿被同桌勒索后,她立马报警,要求对方家长带着孩子在全班面前给女儿道歉。

原本总是愁眉苦脸的女儿,那天回家后,满脸笑容,开心极了。

想让孩子开口求助,父母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①无条件倾听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