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累及呼吸、泌尿等系统,甚至危及生命。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肌肉痉挛是脊髓损伤非常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在脊髓损伤后3~6周开始发生,6~12个月达到高峰。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着腱反射的亢进,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临床上表现为受累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脊髓损伤休克期过后,一般先出现屈肌痉挛,约半年后,开始出现伸肌痉挛。
影响肌张力增高的因素
①患者自身及转移过程中的不良姿势和肢体位置。
②神经系统的状态及紧张和焦虑等心理因素。
③并发症及合并其他问题,如尿路结石、感染、膀胱充盈、便秘、压疮、静脉血栓、疼痛、局部肢体受压及挛缩等。
④服用其他药物、环境温度等。
肌肉痉挛对患者的影响
痉挛对患者的影响是双面性的。一方面痉挛对患者可产生一些有利的作用:
①痉挛可以延缓肌肉萎缩的速度;
②由于痉挛使得肌肉萎缩减慢,因而使得全身骨突出不明显,从而减少了压疮的发生几率;
③由于阵发性痉挛的存在,达到了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④部分患者可以在痉挛的情况下进行站立、转移、甚至步行。因此,只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严重痉挛才需要处理。
另一方面,肌肉痉挛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出现局部疼痛、抽搐、功能障碍而影响正常生活,严重可导致关节挛缩、行走困难及大小便失禁等。
①患者丧失选择性运动控制能力,出现异常坐姿、转移和平衡障碍、行走困难;
②由于阻力增加,运动迟缓,难以控制,难以完成精巧的动作;
③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制;
④导致抑郁等心理障碍,降低患者主动配合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肌肉痉挛的预防
肌肉痉挛的预防侧重于消除或减少诱发痉挛加重的各种因素。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尽量保持生活环境及训练场所的安静;
②在做训练时治疗师手法要尽可能的轻柔,避免直接接触刺激脚心、手心等敏感部位;
③在康复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体位,采用俯卧位有助于抑制髋关节屈曲痉挛,站立训练有助于抑制腓肠肌痉挛;
④在合并并发症如发热、结石、尿路感染、肾盂积水、压疮、骨折、便秘和服用加重痉挛的药物时要及时处理等。
肌肉痉挛的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
①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处理肌肉痉挛最基本的方法。主被动活动训练均可有效防止发生关节活动受限。训练时关节活动应缓慢、稳定并达到全范围。
②持续牵张训练:可降低亢进的牵张反射活动,有助于缓解痉挛。被动或主动训练以及拉伸训练是短期和长期处理痉挛的关键所在。
③深层而持久的肌肉按摩也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
物理因子治疗:
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利用松弛性肌电生物反馈有利于放松痉挛肌。可减少静止时肌痉挛的活动及其相关反应,也可以抑制被动牵伸时痉挛肌的不自主活动。
②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一次TENS效果能维持数十分钟,有报道甚至可达24h。
③冲击波治疗:利用冲击波的热效应可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缓解肌肉痉挛及减轻疼痛。
肉**素注射:
肉**素的神经*分子强而迅速地与神经肌接头的胆碱能突触前受体结合,阻滞神经突触兴奋传导的钙离子内流,使乙酰胆碱释放障碍,从而引起较持久(3~4个月)的肌肉松弛作用,即化学性失神经技术。
矫形器及辅助用具治疗:
矫形器通过牵拉肌肉、固定骨骼及关节位置、约束或限制关节异常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肌痉挛及疼痛病情,并可预防和矫正肌痉挛引起的畸形。上肢有肘及腕手矫形器等,下肢有膝及踝足矫形器等。
观察近年来肌肉痉挛的治疗,以物理治疗以及抗痉挛药物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SCI后肌痉挛的主要手段,但其具有疗程长、起效慢以及药物*副作用多等不足,因此必须配合康复训练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