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342232630205756&wfr=spider&for=pc瞿秋白独女:14岁不幸丧父,岁高龄获“七一勋章”,她是谁?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讲述这个话题。
她就是瞿秋白独女——瞿独伊。
瞿独伊曾回忆:在我模糊的记忆里,父亲瞿秋白是一个面容清瘦的男子。他的话不多,语言很温和。母亲杨之华总是不让我叫他“爸爸”,而是坚持让我叫他“好爸爸”。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就是一直这样称呼的。
晚年的瞿独伊曾经看着照片中仍然年轻的父亲,沉默了片刻才喃喃说:“我一直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到底哪一个才是我的父亲?”
图
瞿秋白
瞿秋白出生在一个落魄的官宦之家,父亲擅长绘画和医道,母亲则对传统文化颇有修养,会作诗填词,写得一手工整娟秀的小楷。家庭的潜移默化,让瞿秋白成长为一个具有浓郁文学气质的人。而风雨飘扬的命运和血雨腥风的革命,又为他的气质增添一份坚毅。
年春节,瞿秋白的母亲因贫病交加,吞火柴头自尽,随后一家散乱。母亲的去世,在他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过早的成熟,让他懂得母亲的悲苦和社会的丑恶。他憎恨这一切恶浊的旧社会,寻觅一生想得到光明。
14岁那年他就挂起国丧的灯笼,为革命果实的被窃取而愤慨。他一路走来,从无锡教书到去苏俄当记者,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到武汉主持八七会议等等,丰富的学识和向上进取的心,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擅长的东西很多,绘画,篆刻,音乐,戏曲和写作,翻译,诗词等等,每一门他都能信手拈来。在紧张的革命生涯中,他剧烈地燃烧生命之光,常年抱着病体熬夜写下关于政治理论和文学艺术等方面著述多达万字。
上海时期是瞿秋白创作的黄金时代。文坛领袖鲁迅给他工作和创作上提供很多帮助,瞿秋白则视鲁迅为知己。鲁迅曾盛赞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南下求医途中不幸被捕,后被叛徒出卖,暴露身份。蒋介石劝降无果后,下达执行处决命令。瞿秋白早有预料,神色淡定,只是铿锵有力地说,我早就等着这天了。
临刑当天,他手夹着香烟,顾盼自如,高歌吟唱《国际歌》,坐下微微一笑:“此地很好,开枪吧。”枪声起,他牺牲在热烈的信仰里。他的短暂一生,是辉煌壮丽的,他留下的唯一女儿瞿独伊,也不负他的荣光!
在瞿独伊的记忆里,瞿秋白是一位慈父。每天不管多忙,只要他有一点时间就会去幼儿园接她。瞿秋白知道她喜欢吃牛奶渣,每隔一星期,等到下班路上总不忘买些回来,带到幼儿园给她吃。
图
杨之华、瞿独伊和瞿秋白
在家里时,他手把手教她写字,画画。到了夏天,瞿秋白带着她去树林里采蘑菇,画图折纸给她玩。冬天,地上铺满厚厚的白雪。瞿秋白将她放在雪车里,拉动雪车,有时故意把雪车拉得忽快忽慢,有时假装拉不动了,或者假装摔了一跤,用手蒙住脸哭起来。
这时她就向妈妈大喊:“妈妈......你看,爸爸跌了一跤就哭起来了。”瞿秋白放下手,放声大笑,瞿独伊也高兴得拍手大笑。那是瞿独伊最珍贵的回忆,真是幸福的一家三口啊!
中共六大筹备那年,她已六岁半,开始记事。她记得是母亲杨之华秘密带着她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因为是秘密行动,瞿独伊和母亲都伪装打扮一番。杨之华打扮成农村妇女,瞿独伊则打扮成农村女孩,穿上粗布衣裳,乘坐火车出发。
一路上,为了掩护前行的同志,杨之华要瞿独伊叫车上的叔叔爸爸。瞿独伊叫了好多人爸爸,疑惑地嘟囔:“我怎么有那么多爸爸?”杨之华笑了笑,没有说话。在莫斯科,她和父母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尽管父母很忙,他们总会想办法腾出时间和她玩,有时陪她一起采野花,有时一起去爬山。每当休息时间,她经常给那些代表们唱歌,跳舞,缓解紧张的心情。即便到了老年,她依旧记得瞿秋白和她嬉笑的场景。
六大后,瞿独伊被送到苏联一家孤儿院。三四个月后,她住进森林儿童院。森林儿童院有个规定,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剃光头。
瞿秋白知道后写信:“独伊,你的头发都剃了吗?哈哈,你现在成了小和尚了。你要听话,听妈妈的话,我喜欢你,乖乖的小独伊。”一次父亲给她寄来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一艘飞艇,写着:等你长大成人了,也给祖国造这样的大飞船。
为了筹备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瞿秋白和杨之华从苏联回到国内,瞿独伊被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国际儿童院是个大家庭,有着来自几十个不同国家的孩子,大些的儿童很乐意教弟弟妹妹学俄文,带着他们一起做游戏。
瞿独伊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幕,那次爸爸和妈妈来看她,带她去儿童院旁边的河里撑竹筏玩。爸爸卷起裤管,露出细瘦的小腿,拿着竹竿用力划。划着划着,父亲高歌一首,母亲和她也应和唱着,一家人其乐融融。
那一幕,她每当想起来,都让她受到鼓舞,感到有力量,心里很温馨。
虽然国际儿童院有相对完善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但是没有父母的陪伴,瞿秋白总是不放心,便托付好友鲍罗廷夫妇照看。每至假期,当瞿独伊生病时,或者需要特别看护,鲍罗廷夫妇就将她接到家里,关心照顾着。
奉组织的命令,瞿秋白离开上海,到苏区从事革命活动。离开前夕,有许许多多重要的事务需要他抓紧时间处理,他仍不忘关心远在苏联的女儿独伊,自言自语:“我的女儿独伊怎么样了呢?”
独伊不知道,为了革命,她的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父亲因太过劳累,体弱多病。
年的一天,瞿独伊正在和儿童院的孩子们一起休息。突然几个孩子围着一张报纸,议论纷纷,还时不时转头看她,然后传给其他同学看,就是不给她看。她很疑惑,一把抢过来,非要看。
原来是报道瞿秋白牺牲的消息。瞿独伊惊呆了,失声痛哭,晕倒在地......当时她才14岁,就失去了疼爱她的父亲。
很长一段时间,瞿独伊都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中,经常拿出父亲寄来的明信片端详。不久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杨之华作为代表前往苏联第二次参加大会,顺便看望瞿独伊。再见母亲,她发现母亲更喜欢哭了。
每至夜深人静,杨之华不断翻看着瞿秋白的遗作和信件,看着看着,悲从中来,眼泪不断往下掉。有时,她和孩子们说着话,也会突然小声哭泣。看着杨之华伤心的样子,瞿独伊就安慰妈妈,唱起《儿童进行曲》等歌曲,度过这最悲痛的一段时光。
转眼到了年,苏德战争爆发,瞿独伊结束旅居他乡的生活,跟随母亲离开莫斯科途经新疆,不幸被军阀抓进监狱。一同被抓捕的还有,工作人员和一些留在新疆养病的红军伤残员。
敌人未能在杨之华等共产党员的审讯中,获得需要的信息,策反也未能成功,就将眼光放在年纪最小的瞿独伊身上。“你还很年轻,只要你答应我们的要求,我们很快让你出狱,给你安排一个工作。”
瞿独伊坚定地说:“我一点都不用想,我是信仰共产主义的,我决不单独出狱,绝对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没有罪,你们必须释放我们,把我们送回延安。”
四年的牢狱生活很艰苦,整天没有阳光,他们吃的都是发霉的食物,馒头掺了沙子。为了改善牢狱生活,她坚持和大家参加静坐绝食的斗争,举办悼念和抗议活动。还要时不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精神和身体饱受折磨。
瞿独伊后来回忆这段经历:“坐监狱也有坐监狱的好处,党组织生活我也会旁听,对于我以后入党有更深刻的理解,觉得要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年,瞿独伊被中央营救出来,送到延安。回到延安不久,中央为他们的归来召开盛大的欢迎会。毛泽东特意邀请杨之华,瞿独伊等人到家里做客。经他人介绍,她加入共产党,和丈夫一起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
新中国成立大典当天,瞿独伊亲眼看着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时隔14年,她亲眼看到父辈牺牲换来的这一天。
这一天是她永远的骄傲。那天她受组织委派,陪同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登上天安门前的观礼台,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苏联友人翻译大会的盛况。这一天工作很繁忙,劳累紧张,但那种为祖国而兴奋,光荣的感觉,令她终生难忘。
图
瞿独伊
年,瞿独伊和丈夫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前往莫斯科建立新华社分社。由于没有基础,他们的工作从火车上就开始了。当时正逢苏联第三届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的投票日,火车上也设置了投票箱。
瞿独伊看准机会,在火车上对同行的乘客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对选举的看法和感受,后来这篇采访成为莫斯科分社第一篇新闻报道。
刚到莫斯科,他们忙得团团转,身兼数职。他们既是记者,通讯员,又是抄写员,打字员,翻译,甚至是会计,采办员等,各种零七八碎的工作都需要他们完成。有一次,他们要去拜访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正好碰上下大雨。
他们乘坐公交车,又走了一大段路才到达,衣服和鞋子都湿掉了。和司长谈起工作,他好心劝说,有些工作让他们不用亲自赶来,写封信让人送来就好。他们解释,目前没有车子,也没有通讯员,司长哑然失笑。
瞿独伊深知祖国的现状,一切力量要放在发展和建设祖国上。他们愿意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求自己节约,简朴。甚至在工资上,瞿独伊主动要求减掉卢布。那时的思想很纯粹,他们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
由于国内缺少俄文翻译,每次有代表团访问苏联时,经常借走瞿独伊当翻译。周恩来访问苏联时,也请瞿独伊当翻译。年,瞿独伊回国,被分派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年,丈夫李何因病去世,半年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学院就读大学的儿子,因病英年早逝。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瞿独伊受到的刺激很大,精神和身体遭受严重损伤。年,瞿独伊才回到新华社,继续从事俄文翻译和编辑工作,直至离休。刚离休时,她的生活很丰富,有画画,弹钢琴,写书法等兴趣爱好。
每个星期,她要游泳两次,每次米。每天坚持做健身操,坚持散步。闲暇时间,她积极参加机关的交谊舞和社庆活动,模特表演等。除此之外,看书和看报也是生活的重要部分,她专门订下很多报刊。
每一年,她总要以特殊的方式纪念爸爸妈妈,多次参加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到了晚年瞿独伊多次重访莫斯科,寻找曾经的珍贵记忆。
图
瞿独伊
瞿独伊说:“说实话,我很不爱回忆往事,因为内心的伤痛太大,太深,但是为了能让后人了解历史,我不得不这么做。”她带着女儿拜访曾经对瞿秋白执行枪决的宋希濂,瞿独伊和宋希濂的相见,无疑是一件互相痛苦的事情。但没办法,他们必须见这一面。
宋希濂如实向瞿独伊讲述瞿秋白英勇就义的场景:他神态从容地环视刑场上的松树和草坪,微微一笑,慷慨就义。这段回忆,她是边哭边听,边整理材料的。
了解父亲瞿秋白的过程中,她得知一个事实,原来她并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
瞿秋白的感情和他的精神,思想一样富有。他的一生,遇见两次爱情。第一位爱人是王剑虹,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好友。她是一位聪慧,具有很高天资的时代女性。两人从相识,相爱,不到半年就结合了。
由于两人拥有相同的信仰,并且喜爱文学,拥有诗人的气质和才华,经常写诗抒发情感,因此他们的婚后生活充满诗词里的浪漫和情趣。然而婚后仅七个月,王剑虹就因病去世,瞿秋白成了单身。不久他对一位叫杨之华的进步女性,产生别样的情感。
杨之华出生在浙江,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当地有名的美人。20岁和沈剑龙相爱结婚,沈剑龙长得才貌双全,喜欢音乐和诗词,曾立志于要和杨之华自谋生活,自立自强。
但他和朋友来到上海不久,就被上海纸醉金迷的生活诱惑,抛弃信仰,不再坚持,堕落了。杨之华身为一名进步女性,对丈夫堕落的生活深恶痛绝,一时又无法摆脱。在此期间,她生下一个女儿,取名为独伊,意思是说,我只生你一个,可见她心里对丈夫的愤慨。
年,杨之华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并于年底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就读。正好瞿秋白是社会学系主任,负责教授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两门课程。他以优雅的气质和丰富的学识,饱受大家欢迎,杨之华也不例外。
学习期间,杨之华学习很刻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当时她还在上海工作,为人正直,工作踏实,热情积极,给向警予留下很好的印象。因为向警予没有在上海大学担任职位,于是向党支部书记瞿秋白推荐杨之华,参加工作。
杨之华作为好学上进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自然是不陌生的。她对待工作的热爱和优秀的组织才能,更让他觉得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女性。于是瞿秋白介绍她入党,一起从事革命工作。
长期的革命斗争工作,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发酵。渐渐察觉到瞿秋白的感情异样,杨之华虽然被他的翩翩风度和才华折服,但却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暂时躲避。瞿秋白苦苦思索,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杨之华,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去爱呢?
趁着暑假,瞿秋白勇敢找到杨之华,想当面问清楚。正好杨之华的哥哥将沈剑龙也请到家里,谁知沈剑龙和瞿秋白一见如故,他很佩服瞿秋白的才华和人品,但面对感情上的问题,他又充满矛盾。
于是三人竟开始一场奇特的谈判。他们先后在杨家,沈家,常州,谈了几天,推心置腹,毫不隐瞒。最终《民国日报》上刊登三条报道: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沈剑龙和杨之华离婚,瞿秋白和沈剑龙结为好友。不得不说,这是别开生面,冲破封建旧社会束缚的行为。
很快杨之华和瞿秋白举行结婚仪式,步入婚姻殿堂,沈剑龙亲临祝贺。婚后,瞿秋白和杨之华过得很幸福。
有趣的是,杨之华和沈剑龙离婚后,沈剑龙和瞿秋白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探讨诗词,来往密切。沈剑龙还给瞿秋白寄来一张照片,照片上沈剑龙穿着袈裟,拿着鲜花,意在借花献佛之意。意思是他沈剑龙配不上杨之华,将她配给瞿秋白。
杨之华和沈剑龙离婚后,因为沈家不愿意将独伊交给杨之华,所以瞿独伊是由沈家抚养的。由沈家抚养也无可厚非,但沈家却不让她看望女儿。因此尽管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身为母亲的杨之华却总觉得心里少了什么。
瞿秋白十分理解杨之华,支持杨之华来到沈家接走女儿独伊。一开始沈家不同意,经过一番努力,瞿独伊才来到杨之华和瞿秋白身边,才拥有了一份完整的父爱和母爱。
从瞿独伊的描述中,完全可以体会到瞿秋白对她的慈爱,将她当成亲生女儿一样疼爱。这些记忆,成为瞿独伊终生的珍贵记忆。哪怕到了晚年,她依旧怀念着那份温情,血缘远远阻挡不了多年的深情。
图
瞿独伊
年6月29日,举行“七一勋章”颁授仪式。这是七一勋章首次颁授,共有29人荣获勋章。其中百岁老人瞿独伊荣获“七一勋章”。由于身体原因,她并未出席现场,由女儿代为领奖。
百岁之年,很多往事都深埋心里。当有人问起,您还记得您父亲翻译的《国际歌》吗?瞿独伊眼中闪烁,高唱《国际歌》。正如瞿秋白当年在临刑前的高唱,几十年后他的女儿也高唱这首歌,或许这正是冥冥中的注定。
瞿独伊之所以能获得七一勋章,是因为她一生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即使最艰难的监狱时光,她仍没有忘记对党的信仰和忠诚。作为一位年纪最小的青年,她的勇气难能可贵,比很多成年人都要坚强。
她的一生淡泊名利,从不搞特殊,也从不向党组织提出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尚。当问起父母留下最宝贵的东西时,她回答爱祖国。她的一生,终不负瞿秋白的荣光。她忘记全世界,唯独会记得瞿秋白,和那份炙热的信仰。
多年后,杨之华未曾再嫁,坚守着瞿秋白的温情。有人问起,有些人再嫁了,都过得很幸福,你为什么不再嫁呢?她说,不是她封建,因为她再也找不到比秋白更好的人了。经过多年的努力,杨之华终于在福建找到瞿秋白的骸骨,让杨之华得到安慰,剩下的时间里,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瞿秋白,怀念瞿秋白,直至生命终结。
对于瞿秋白来说,有妻子和女儿的终生挂念,也是一种幸福。他短暂的一生,在革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他的妻子杨之华,曾为革命作出贡献。他的女儿瞿独伊,也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书写了一篇属于自己的篇章,获得属于她的荣光。